【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超2万例,上海新增本土新冠】
据报道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超两万例,当地疫情为何还在激增?
上海的疫情还在激增主要有三个原因 。密克戎变异株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变异,它的毒性虽然没有新冠肺炎病毒刚开始那么强 ,可是它的传染性更强,传播范围更广,潜伏期比较短。尤其是这种病毒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症状,因此它的传播隐匿性非常强 ,这就会很容易出现聚集性暴发,同时也容易造成病毒大范围扩散。
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:上海市自4月1号起进行了多轮的全员核酸抗原筛查,数据显示 ,4月2号无症状感染者为7789例,4月3号8585例,4月4号13088例 ,4月5号16769例,4月6号19661例。通过数据可以得知,经过多轮筛查发现了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 ,而且数据还在持续增加,没有拐头向下的趋势 。
首先来看看吉林省疫情最新数据,3月24日0-24时 ,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110例。吉林省近期疫情形势严峻,本土阳性感染者已超两万例。目前在吉林省传播的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BA.2亚型,其传染性更强、传播更快 、更具有隐匿性,但从全省的病例来看 ,以轻型为主 。
从11月21日起,北京本轮疫情新增本土感染者已连续三天破千,截至11月23日15时 ,北京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超9000人。目前,已有多区提倡市民减少社会流动,部分公共场所已暂停。从11月15日开始 ,全国已连续九天每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两万 。其中,23日,这一数值已经破三万。
人民网评上海防疫处于关键阶段,如何才能度过此难关?
1、如何才能度过此次难关?人民网说道:一是快速 ,二是精准。必须早发现,早报告,早隔离 ,早治疗,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工作 。千方百计集中资源和力量,着力解决好疫情防控的关键性,支撑性问题。展现出上海的温暖。
上海开展新一轮核酸抗原筛查,当地的疫情有所缓解了吗?
因此上海的疫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。同时上海自4月6号起开展将开展新一轮核酸抗原筛查。
自2022年6月1日起 ,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核酸单样本检测价格由25元下调至16元,多样本混合检测价格由每人份5元下调至5元,抗原检测价格由15元下调至6元。上海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检测服务免费至6月30日。综上所述 ,上海市从明天起将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,并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 。
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好疫情的防控落实,排查追踪 ,流调溯源,运转隔离风控管理核酸检测,医疗救助 ,加大核酸检测的检查力度,实行封闭的管理,扩大社会全面核酸检测 ,优化完善控备设施。
上海开展的核酸+抗原的筛查方式,可以更加快速、便捷、准确的进行疫情的检测,对于疫情防控是有促进作用。根据消息,从4月22日以来 ,上海持续开展社会全面动态清零行动,并且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。其中一直就是推出核酸+抗原相结合的筛查方式。
上海2022年疫情封控时长为2个月零10天。具体来说:封控开始时间:自2022年3月28日起,上海以黄浦江为界 ,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。4月1日起,全市范围内开展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,并实施“足不出户 、服务上门”的封控管理。封控结束时间:至5月16日 ,上海宣布全市16个区均实现社会面清零。
病例不能有效隔离,物资供应不足,社区基层人员不够用 ,核酸过程中导致交叉感染 。而且感染者不断增加,也直接导致了其他行业的停摆。当下随着外省支援队的到来,情况有所缓解 ,但是要说出现拐点,还为时过早。社会面清零,是当下国内最有效的手段,所以距离拐点的到来 ,还有一段路要走 。
现在有次密接吗
次密切接触者通常会被通知,并且需要隔离。次密接者会被通知:一般情况下,防疫人员会通过电话对次密接者进行通知。次密接者指的是新冠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 ,通常在12小时内会接到相关通知。接到通知后,次密接者无需过度慌张,只需如实回答问题 ,仔细回顾近期行程,并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的开展 。
次密接一般在12小时内被通知。根据相关防疫要求,新冠确诊患者的次密接需要在12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进行隔离医学观察。如果接到流调电话 ,应仔细回顾近期行程,如实回答流调人员的问题,以便流调人员尽快追踪到传染源 。
这一调整基于目前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播特点 ,即病毒的潜伏期在5天以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。因此,将密接者的管控降为“5天集中隔离 ”是合理的,再辅以3天居家隔离作为保障,既减少了隔离时间 ,又尽可能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。不再判定次密接:二十条措施中,最重大的变化之一是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。
武汉次密接需要集中隔离7天。隔离要求:根据相关规定,次密切接触者先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。在集中隔离期间 ,次密接需要每日开展1次核酸检测,第7天采用双采双检平行检测 。
密接的判定: 接触时间:接触者在确诊者出现症状前14天内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。 接触距离:与确诊者存在近距离的接触,可能发生在共同工作、生活或在公共场所短暂相遇等场景下。 防护措施:在接触过程中 ,接触者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 。